水生態修復與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再生之探索
溪畔時光,
秀美紛擾,
樂享逍遙,
躺在河岸的草坪上,
享受著微風帶來的舒爽,
欣賞著夕陽灑在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
這里就是如今生態、美好、充滿歡樂
可以喚回童年的溪流。
為什么要改造河道濕地?
在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承載力不堪重負,我們必須要解決水質問題。同時,河道治理加快建設、保障小康社會建設的需要。我們園林設計師更重要的是構建河川生態系統、為動植物營造河道內豐富的生境棲息地,定義河岸功能空間,構建起居民休閑和社交的舞臺,拉近了人與水的距離,創造了更多生活記憶空間,也提高了居民對于環境保護的責任心。
河流正面臨著什么?
隨著周邊區域的發展建設,河道的蜿蜒性降低,趨于順直,這就導致了生物群落的豐富度降低。河內灘地逐漸趨于陸地化,缺乏濕地生境,導致了植物多樣性的不足,且存在了多種入侵植物,河流的底棲動物多樣性也偏低,碎屑食物鏈不足,魚類品種少之又少。簡而言之,現狀河流面臨的是:生境多樣性不足,食物鏈不健全,物種匱乏。
河道改造的設計原則
1.遵循自然
河道改造要基于現狀和遵循當地生境,并不是對整個河道進行回爐重造,營造一個小自然氣候群,動植物之間能做到自我調節的一個小生態圈。
2.景觀多樣化
河道的景觀應該是豐富多樣的,不論是景觀設計還是植物的豐富度,這是為了給游客不一樣的感受,而不造成視覺疲勞,無論是單個物品的個性化還是單個物品與整個景觀之間的整體和諧都要兼顧。
3.綠化形式、點、線、面結合的原則
河道綠化景觀的“點”既是結合到不同的硬質景觀而配置的一些景觀植物,游客在此愿意駐足欣賞;“線”既是整個河道的統一綠化背景,具有統一性;“面”既是在統一背景下的植物塊狀分布在整個視覺效果上沒有突兀感。
4.植物配置的形式美
河道景觀打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植物配置不僅僅是將不同的植物隨便種植到河岸兩邊,要根據當地的本土植物、氣候、水位來選擇植物,配置好的植物群組應該具有層次感、虛實結合、具有四季分明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藝術與科學有效地結合統一,做到四季有綠、層次分明,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
1.蘭溪河河道改造/綠動園林
項目以打造“游徑暢通、生態修復”為設計目標,盡可能保留河道的原始植被地林,修建步道、架設步行廊道,增加市民的濱水體驗空間。以“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道自然、生態南朗”為愿景,打造集設施功能、環境風貌、人文情懷、旅游教育于一體的大型開放濱水空間。
項目以打造“游徑暢通、生態修復”為設計目標,盡可能保留河道的原始植被地林,修建步道、架設步行廊道,增加市民的濱水體驗空間。以“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道自然、生態南朗”為愿景,打造集設施功能、環境風貌、人文情懷、旅游教育于一體的大型開放濱水空間。
保留原址的大片竹林,“踏足竹林間,且聽風吟,偷得浮生半日閑”。河道兩旁增加步道、車道,增設欄桿、茅草亭、石凳。對駁岸線進行修復,增加植物多樣性。
在步道上親近自然,時而駐足觀賞時而歡快奔跑。
駁岸生態自然,駁岸主要種植了蘆葦、美人蕉、大力花、梭魚草、鳶尾等等。這里底棲動物與昆蟲的豐富度和密度遠大于寬闊的主河槽。
△夜景效果圖
植物散發著蓬勃氣息,自然輸送著清新空氣,絕佳的環境使得這里成為了居民的康養花園。道路旁主要栽種本土花卉,例如紫花翠蘆莉、黃金葉、石竹、三角梅等等。
以“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道自然、生態南朗”的設計理念,以實現“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的碧道愿景。以親近自然的手法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為動物營造河道內豐富的生境棲息地,為民眾創造出多樣化的親水空間,打造人與動植物和諧相處的都市生命修復樣板。
景觀全系統解決方案
景觀設計 | 數字景觀 | 景觀工程
相關推薦
水生態修復與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再生之探索
溪畔時光, 秀美紛擾, 樂享逍遙, 躺在河岸的草坪上, 享受著微風帶來的舒爽, 欣賞...【詳細】